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张晓光高工全面解读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规划——第40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03-16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3月11日上午,第40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邀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张晓光高工,就《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进行专题报告。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张景秋教授进行与谈。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主持此次沙龙讲座,线上200多名听众参与此次活动。

张晓光高工全面解读《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


张晓光高工对《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的内容进行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他结合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深入解析三山五园地区的历史沿革与整体价值、保护现状、保护目标与重点内容,并分别阐释了六大保护重点。

讲座中,张晓光高工使用了大量的一手调查数据和图表为听众全面解读规划内容。他介绍规划编制的三大总体原则包括:一是全面整体保护,将其融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格局;二是立足大国首都建设视角,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三是保护独特的文化景观风貌,助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他还将三山五园的整体价值归纳为以下五点:首都建设的重要依托和组成部分,山水都城的典型范例;山水形胜文化和人居理念杰出代表,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代表地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巅峰之作,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之地,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窗口;北京城水脉源头和水源涵养区,首都重要生态屏障。

《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规划范围

 

在谈到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现状时,张晓光高工重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由于各类限制性要求影响,对首都核心功能支撑不足;历史格局体系有所退化,与三山五园全盛期相比历史格局逐渐呈现片段化和碎片化的趋势;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文化景观风貌受到威胁;文化保护展示利用不够,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整体的市民游客认知度和知名度较低;近几年随着对城市生态格局重视程度的提升,环境整治工程初见成效,但生态功能仍需要继续强化;人居环境有待继续提升,尤其是交通问题较为突出。

张晓光高工还强调了三山五园地区保护的目标,即三山五园地区整体规划立足于建设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都市视角,坚持以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建设标准,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为首都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东方人居环境杰出代表区,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的首都亮丽“金名片”。

最后,张晓光高工指出,当前三山五园地区在推进整体保护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村庄拆迁腾退得以加速,香山周边环境风貌得到提升,交通优化,并加强了安全管控,重点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

在与谈环节,张景秋教授从区域独特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整体性保护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她认为三山五园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实现了从古代皇家园林向人民公园的转变,在现阶段是人们春秋赏花游玩的重要场所。三山五园地区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中国智慧典范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集中展示地。对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要做到“应保尽保”,能够留住历史记忆、显示当代人的责任担当,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大增强文化自信。此外,三山五园地区文物集中,要贯彻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最后,张景秋教授强调三山五园地区的整体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性要求的关系,提出“多规合一”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规划合并,而是从区域整体规划出发,协调自然、人文要素,平衡好各项功能间的转化,进而实现整体性保护。

李建平研究员总结此次沙龙活动,指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有助于推进该地区的整体性保护,对这一规划进行深度解读,领会其精神和内涵,对社会各方与海淀区政府共同建设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龚卉  审核:张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