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北京大学王长松研究员主讲“北京聚落地名的时空特征与地名规划实践”​——第52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2-05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11月11日,第52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邀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做题为“北京聚落地名的时空特征与地名规划实践讲座”的主题讲座。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朱永杰教授进行与谈。沙龙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主持,线上近两百余名听众参加此次活动。

 

首先,王长松研究员指出地名研究已转向“基于数据科学的大数据研究范式”。在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地方志研究工具库”等重要历史地理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之后,他指出丰富的数据库资料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推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出。接着,王长松研究员又分别从景观类型划分与空间分布、信仰和纪念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核心景观与辐射效应等研究视角,展示了范式转变下的研究思路与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讲座第二部分,王长松研究员介绍了北京聚落地名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聚落地名数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而聚焦历代新生聚落地名的空间特征,通过GIS方法将北京地名的发展划分为秦汉以前、隋唐时期、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等6个阶段进行展示。他指出,北京地名的生长路径呈现出“山前潜水溢出带—交通干道两侧—平原地区—山区”的地域带特征,村庄类、梁岭类和水桥类地名共占村落地名总数的68%,这反映了北京基本的地貌格局。他进一步指出,村庄营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梁岭类地名基本分布在山区,水桥类基本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在北京城附近,水桥类地名比较集中,说明水源丰富,同时也证明了北京城选址的优越性。

最后,王长松研究员讲述了地名文化遗产价值分析方法与实践案例。通过对北京通州区、大兴区和平谷区等地名规划案例,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了三个区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的地名规划的实践经验。他提出,地名研究需不断挖掘地名的学术价值,同时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地域文脉得以彰显,便于找寻地方历史记忆。

 

在与谈环节,朱永杰教授高度肯定了王长松研究员从研究范式、聚落地名时空特征、地名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地名规划案例等方面的精彩讲述及其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并进一步介绍了北京聚落地名的演变及其特征。

最后,李建平研究员对沙龙进行了总结,同时他指出北京地名研究在北京学基地平台上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撰文:谭钦心,张艳;图片:安亚男 ;编辑:张勃;审核:张宝秀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