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走读北京之“档案见证北京”
发布日期:2021-04-29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4月23日下午,万里无云,惠风和畅。在范冠艳老师的组织带领下,选修“走读北京”课程的同学们乘车前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的北京市档案馆,开始了“档案见证北京”的走读之旅。课程负责人张勃老师和新闻传播系的王春美老师也参与了此次走读活动。

北京市档案馆是北京市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1958年4月,北京市档案馆在和平门内西松树胡同21号正式成立,是中国省(市)级第一家国家档案馆。1998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考评认定,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2014年4月,北京市档案馆新馆在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正式开工建设,档案新馆包括地上建筑10层,地下2层,汇集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服务公众等诸多功能于一身,是我们此次走读的目的地。

北京市档案馆是北京市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范冠艳老师用通俗的语言为同学们解释了什么是档案、档案的作用、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和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同学们沉浸在老师的讲解中,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目的地。

展陈处处长王贞老师在档案馆门口迎接我们的队伍,对北京联合大学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走进档案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悬在大厅的《京华韵》巨幅壁画。“壁画长18米,宽11.2米,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以天安门为中心辐射,绘有北京三个文化带,以及中轴线、大兴机场和周口店等地标建筑。壁画祥云缭绕,气象万千,可谓开创了城市山水国画创作尺幅之最。”听着讲解员对于画作内容的讲解,同学们纷纷拍照记录下这幅令人惊叹的杰作,并且感叹北京城市布局的精妙和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解结束后,全体师生在壁画前合影留念。

在大型壁画《京华韵》前合影

接着大家到档案馆三层的“中国档案珍品展”展馆参观。珍品馆从7亿5千件档案中选出了最能代表唐、元、明、清及近代历史的珍贵档案进行展览。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有被民间称为“免死金牌”的明代金书铁券、清代吉林将军火票、由清末民初著名摄影师谭锦棠拍摄的《京张路工撮影》……这些档案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从唐代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令人目不暇接。在参观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同学知识储备丰富,和讲解员有问有答,往返呼应,赢得了老师的赞许。

 

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京张路工撮影》

对档案有了一定了解后,师生一起来到档案馆的七层,参观了档案修复与仿真实验室。工作人员先为同学们播放了宣传短片“光阴的修复者”,接着带领大家走进了档案传统修裱工作室,展示“上墙”工艺。通过了解修补档案所需的流程与技术,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档案资料的珍贵和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付出的可敬。

 

 

同学们认真观看宣传片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档案见证北京展”和“古都新生、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展”。“档案见证北京展”分为“先哲营城”“图说北京”“古都风韵”“时代洪流”“改革新篇”“探索前行”“匠心筑梦”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多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佐证。在展厅里,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观看,时而拍照,时而交流探讨。

 同学们在展览前聆听和驻足

 经过一下午的走读参观,同学们了解了北京城市记忆中的历史变迁、发展成就和未来愿景,对于档案和档案修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清晰地意识到历史档案中所蕴含的研究价值,对下一次的走读课程更加充满期待!

 

撰稿:毛英琦、王慧怡

图片提供:杜婕、郑辛雨、王慧怡、毛英琦

审核:范冠艳  张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