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第36讲成功举办——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讲述文化空间与庙会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发布日期:2021-12-29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12月17日,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第36讲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活动特邀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做了题为“文化空间与庙会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的主题讲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国家民委区域国别基地“拉丁美洲社会文化中心”主任张青仁教授担任与谈人。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勃研究员主持此次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共三百余听众参加。

叶涛教授围绕文化空间与非遗保护的关键性概念、庙会类非遗项目概况、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加强对文化空间的研究等内容展开讲解。首先,叶涛教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作出了解释,强调文化空间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中的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诸如节日、庙会、祭典等传统文化活动与文化空间密不可分。随后,叶涛教授以庙会为例,总结了庙会类非遗项目的6大特点,包括有神才有庙、有庙才有会、有信众作为信仰的基础、有民间信仰职业者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有祭祀仪式体现其神圣性、有经济活动和娱乐活动等附属性和服务性行为等。并从空间之困、时间之惑和传承人之谜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庙会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

最后,叶涛教授提出在非遗保护实践中亟需加强对文化空间的研究。文化空间类的非遗项目及其保护实践,是贯通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应加强对“文化空间”概念的理论阐释;应对文化空间类和文化表现形式类非遗项目的保护进行比较研究,探索非遗项目整体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应结合教科文组织非遗申报与评审的实践,对我国非遗保护体系、申报管理制度等予以总结和反思。

与谈人张青仁副教授指出空间在非遗研究中特别重要,很多民间习俗与整个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提出当非遗定义为一个集体意义上的共享公共空间时,我们怎么去保护它?如何去协调传统和现代、国家和社会本身的权力关系对于空间自身的认知?主讲人叶涛教授继续谈到文化空间是综合性的,涉及内容非常广,而目前对于非遗保护背景下文化空间应该如何进行界定,仍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最后,主持人张勃研究员进行总结。她指出庙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流动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认同感。庙会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趋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文化空间的概念对促进遗产整体性保护会起到很大作用,未来如何加强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是需要大家不断思考的问题。

(撰文:谭钦心 张艳 图片:安亚男 审核:张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