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坚持申遗标准,讲好中轴线故事——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张妙弟教授主讲第72次北京学学术沙龙讲座
发布日期:2024-05-14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4年4月26日,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张妙弟教授以“坚持申遗标准,讲好中轴线故事”为题主讲第72次北京学学术沙龙讲座。此次学术沙龙讲座活动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和应用文理学院组宣办合作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办。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主持讲座,线上线下180余名听众参与听讲和交流,应用文理学院部分退休老同志到场听讲。

 

张妙弟教授在讲座

线下会场

张妙弟教授从“申遗形势有变化,申遗标准要坚持”“申遗不是目的,保护传承是根本”两个要点具体阐释了沙龙主题,提出北京中轴线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中轴线申遗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强调申遗不是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才是最终目标。张妙弟教授结合自身参与经历,为听众梳理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历史进程和重要节点,展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在讲座中,张妙弟教授用“北京中轴线有次序吗?”“北京中轴线是什么?”“北京中轴线形成发展的时间范围”“北京中轴线的基本特征”“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等十个问题系统梳理了北京中轴线的定义、形态、遗产点、遗产价值和保护传承等重要内容。指出中轴线至少有两层含义,两者相互相成、缺一不可。第一层含义是几何学上的一条线,即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一线引直”;第二层含义是建筑学上的,也是城市科学上的,即“几何学上的这根线上布局的建筑物和道路”。

讲座期间,张妙弟教授还重点讨论了近当代天安门广场与北京中轴线的关系。总结了天安门广场的六大变化:一是建筑外貌、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二是文化核心理念的巨大变化;三是广场功能的巨大变化;四是天安门地位的巨大变化,以前是皇城的正门,与紫禁城关系更密切,现在则与广场联系更加密切;五是改造以后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的象征;六是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仍然是北京中轴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无可替代的政治之轴的中心地位。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张妙弟教授提出了五点思路:第一,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代都城中建设水平最高的中轴线;第二,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代都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中轴线;第三,北京中轴线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了古代哲学思想,最完美地实践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建设思想;第四,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是东方的百科全书;第五,当代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继续,又是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集中体现。

最后,张妙弟教授用“五轴”总结了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和理解,即空间上是北京城的基准之轴,政治上是北京城的政治之轴,文化上是北京城的文化之轴,时间上是北京城的古今之轴,总体上是北京城的统领之轴。


讲座结束后,线上线下的听众围绕北京中轴线主题积极提问,互动热烈。主持人李建平研究员高度评价此次沙龙讲座,感谢张妙弟教授的精彩分享。

合影留念

 

(撰文:龚卉 图片:虞思旦 编辑:张勃 审核:张宝秀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