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北京建筑大学秦红岭教授做客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讲述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
发布日期:2020-10-12 浏览次数: 字体:[ ]

9月11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举办的2020年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第十二讲——“明北京都城建成600年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系列讲座之六圆满完成。本次学术沙龙特邀北京建筑大学古都风貌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秦红岭教授作了“文化景观视角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主题讲座,同时邀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景秋教授作为与谈人,共同探讨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和保护问题。学术沙龙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研究员主持。校内外100多人在线参加了听讲和交流。


 秦红岭教授分别从历史性城镇景观和景观传记两个角度阐释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理念。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秦红岭教授首先梳理了“历史性城镇景观”概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定义和属性,认为它是一种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管理遗产资源的方法,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方面有三个创新:其一,它从理念层面将城市历史区域理解为一种动态发展的遗产,强调遗产价值的层积性;其二,它提出了一种在综合性系统视角下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重视保护文化遗存、历史场所与空间环境的有机关联性和连续性;其三,它强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保护的本质不是防止变化,而是管理变化。

之后秦红岭教授阐述了“历史性城镇景观”理论对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启示,即应重视从历史层积性、文化关联性以及通过管理变化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几个方面推进整体保护工作,将北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中轴线这条“文化之脊”有机联系起来。首先,整体保护北京老城中轴线,要从动态的历史层积性视角全面认识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梳理中轴线层积性发展轨迹,对中轴线空间演变的历史层积逐一辨识、诠释和展示。其次,重视整体挖掘中轴线历史遗存同历史场所、空间环境、历史事件之间以及历史遗存互相之间的关联性。最后,要通过综合的治理性保护,完善中轴线周边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提高城市宜居性,发挥中轴线历史资源的当代活力。

关于“景观传记”。秦红岭教授讲述了“景观传记”的发展历程和概念,认为它是一种跨学科历史景观管理与阐释工具。荷兰的景观传记研究开展较早,它将景观传记视为一种“长时段”时间框架下的景观叙事,旨在揭示历史景观的“层积性”特征,强化历史知识、景观文化史和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在遗产管理、景观设计和空间规划方面的可能应用。

接着,秦红岭教授分析了景观传记对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借鉴价值。首先,可以运用景观传记构建北京中轴线景观历史故事。基于“长时段”时间框架,以传记方式阐释中轴线的前世今生;阐释中轴线空间叙事结构及其象征意义,梳理各空间节点要素在整体格局中所承担的功能和表达的秩序关系;结合权威性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专家的研究成果和非权威性民间叙事、地方知识,促进中轴线文化记忆的多元表达。其次,运用景观传记法揭示中轴线景观演变的历史层积。每个历史阶段的“层积”都承载了特定的历史意义,要基于“层积性”审视和阐释中轴线文化史,建立中轴线景观档案,重现和确认已经消失或业已改造的空间节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运用景观传记策略强化中轴线文化史与空间规划关系。通过编制和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从空间整治、风貌设计与管理层面彰显中轴线的突出文化价值。

秦红岭教授最后总结到,以“传记”方式阐释中轴线历史景观的变化历程,既有助于从多重历史叙事的视角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中轴线景观的空间文化变迁,揭示其历史文化层累及其意义,还有助于强化中轴线文化史与空间规划、风貌治理、文物管理的勾连,能够使中轴线深厚的文化意义在新的承载空间获得合理传承与延续。

与谈人张景秋教授也从文化景观的角度阐释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时代意义与保护策略。认为北京中轴线是实轴与虚轴、时间与空间、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从文化景观角度去研究,可以扩展对北京中轴线的认知,形成“建筑及建筑群——自然和文化共同作品——城市空间综合体”层层递进的认识体系。此外,北京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世界价值,是活的历史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在城市史、社会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史上都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应该注重实体轴线和文化轴线保护同向同行,体现人类活动历史叙事的持续性。

在互动交流环节,两位专家和听众就北京中轴线建筑封闭和开放的历史演进、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老北京人原址居住和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主持人李建平研究员高度评价了秦红岭教授的讲座,认为讲座视角新颖、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张景秋教授的精彩补充与之相得益彰。他认为,北京中轴线既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城市建筑,也承载了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具有双重属性。他还特别强调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与研究工作的区别,认为中轴线研究没有禁区,期待出现更多深入研究的成果。

 

(图文:刘少华   审核:张宝秀、张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