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转载自文博中国: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发布日期:2023-08-27 浏览次数: 字体:[ ]

原创 刘少华 文博中国 2023-08-16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


6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承办的“山水连城 与都同辉——2023三山五园文化论坛暨第十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徐振涛和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张萌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研讨会将金中都建都870周年与三山五园保护发展联系起来,以更好地推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目标,联合专家学者、文物管理单位、示范区创建参与部门等多方力量,共同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三山五园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研究


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是统筹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的有效抓手。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强调,要积极探索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做好“四个统筹”工作。一是统筹好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统筹好传统魅力与当代活力;三是统筹好文物保护利用的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四是统筹好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会上,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山五园的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提出了建议。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王一川针对三山五园地区寺庙建筑遗址的保存现状,提出了加强寺庙文化研究、按照重要性分层次地进行文物本体修缮、运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因地制宜持续优化遗址内外环境、开放拓展遗址功能利用等建议。北京联合大学王金萍认为,应将三山五园地区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类型加以保护,通过建立有效的保护区域、秉持绿色的可持续理念、积极申报世界遗产等举措来实现。颐和园管理处范志鹏提出在三山五园文化推广方面要建立“政府、学术、商业”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引入互联网、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直观生动地呈现其文化内涵,让文化内涵“活”起来。三山五园中很多景观建筑已经不存在,利用文献档案、图画、样式雷等进行复原研究也是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天津城建大学吴琛、张淼研究了清漪园乐安和的建筑位置、层数、开间等,并对乐安和西进间佛堂的室内空间与陈设作了复原设计。中国农业大学王美蓉、何潇潇、秦柯根据清帝御制诗资料,绘制了三山五园中清帝泛舟路线和观田路线图,并考察了当前线路上的文物遗存状况,为举办泛舟观田相关民俗活动和西北郊农田水系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历史资料。裴一斐、李昕宸、秦柯则通过梳理清帝在三山五园中的祈雨活动,总结出圆明园段、颐和园至静明园段、静明园至静宜园段、畅春园段四条特色祈雨路径,建议举办各种活动,传播祈雨文化。


三山五园历史考证和内涵挖掘研究


三山五园地区在金代就是皇家游览胜地,建有行宫、寺院,开启了林苑与都城交相辉映的北京城市发展脉络,为清代三山五园的形成和宫苑双重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学者们深入考证了金元时期西山地区状况、三山五园的水环境、园林历史和建筑、重要人物和事件等。金中都与三山五园关系方面,北京雍和宫管理处于超认为,金中都为解决饮用、灌溉、漕运、城池宫苑的建设和园林美化等水源需求,开始修建水利工程,开创了符合都城功能及需求的水系格局。北京艺术博物馆李廙认为金朝对西郊地区的行宫和园林建设,反映了金朝山水园林的最高水平,为清代皇家园林在此地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夏成钢认为开发万寿山最早的是元代国师胆巴主持修建的瓮山坛城。三山五园历史与机构方面,圆明园管理处郭晓娜梳理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在三山五园的外交活动,认为外交活动主要在圆明园进行,乾隆帝在圆明园给英王颁发《敕谕》,英使团礼品最终陈设于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等皇家宫苑。首都博物馆王鸿雁指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开展游园外交,频繁地邀请外国驻华公使及夫人和上层来华人士会见、游园和宴饮,颐和园一度成为当时中国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此外,学者还对同乐园、自得园升平署、圆明园戏台及戏剧演出等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作了考证。三山五园水环境方面,天津大学周娉倩、刘庭风通过详细统计,认为历史时期昆明湖为中心的流域涝灾发生的频率大于旱灾,且涝灾发生的规律存在波动,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而后期的治理措施包括清理淤泥、改变水源、新建闸口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常乃麟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梳理了静宜园古水系及香山慈幼院供的排水系统。


三山五园文化内涵深厚,文物价值突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张宝秀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出建立“三山五园学”推动三山五园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重点是构建“三山五园学”的学科逻辑和理论框架,建设科研平台,加快青年人才培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王钰、孙艳芝、李艺琳探讨了生态美学思想引导下的园林空间布局、园景营建、园居生活等方面的特征,认为中国园林更看重“景”之外的文化和道德含义,这是理解和研究中国园林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圆明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学者们关注较多。圆明园管理处陈红认为,圆明园天然图画疏密有致的楼阁和院墙、庭竹、荷塘、远山相得益彰,组成层次丰富又富有韵律的庭园空间序列,承载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帝王的旧时记忆,不仅呈现了民间朴素的世代情感结构,也表达了帝王一脉相承的家国同构意识。尤李通过解读嘉庆帝所题圆明园古香斋诗,认为嘉庆帝强调在古香斋阅读圣贤之书对修身养性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表达自己承蒙父亲恩泽的感激敬慕之情以及力图建立儒家理想政治秩序的愿望。李营营认为,圆明园武陵春色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桃花源”整体意境,其所蕴含的仁义哲思,极大地丰富了“桃花源”母题意象的主题类型及叙事模式,将武陵桃源的艺术转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北京联合大学英俊认为,乾隆帝关于长春仙馆的诗文,体现了他作为统治者的“哲思”,也寄托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思”。


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探讨


本次研讨会向更开放、影响更大的论坛发展,举行了“对话三山五园”环节,参与示范区创建具体工作的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一起交流讨论。海淀区文旅局局长陈静、水务局副局长张志敏、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杨颖、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王树标围绕三山五园地区保护与发展进行交流。


示范区创建的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文物保护方面,建立文物巡查队伍,强化科学保护,打造央地合作范例,创新文物利用和价值传播体系,总结创建经验,逐步形成了可推广的“海淀模式”。水系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以金河为轴的园外园片区和以万泉河为轴的圆明园片区两大水网循环系统,对玉泉山引水渠、北旱河、北长河、金河、南长河、万泉河等进行生态化提升改造,逐步恢复全盛时期的历史水系格局。园林绿化方面,修建北坞、两山、船营等十三个公园和一条三山五园绿道,形成了“一道十三园”景观风貌,未来将恢复一亩园扇面湖、六郎庄水稻田、御道等历史风貌特色。颐和园作为世界遗产,逐步实施保护利用规划,加大科研与创新的联合力度,促进文创产品开发和智慧化应用,发挥好在三山五园保护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阚红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晓敏、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刘剑刚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一是科研先行,加强三山五园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二是科技协同,充分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出产更多兼顾学术与普及的数字化成果;三是艺术赋能,利用不同艺术形式加以描绘,增添三山五园的艺术魅力;四是文旅融合,积极发展三山五园文化产业。


多年来,海淀区充分发挥辖区内学术资源集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2013年11月,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成立了“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聚焦三山五园历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多维度开展研究。同时建立了三山五园文献馆、三山五园数字体验馆,每年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2020年10月,创立《三山五园研究》学术集刊,已出版三辑。2023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增强科研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海淀区联合了政府职能部门、园林管理单位、高等院校、创新企业等不同类型60余家单位,建立了三山五园研究基地,凝聚科研力量,组织学术会议,设置科研项目,出版学术成果,提供决策咨询,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课题共研、项目共推、人才共培、成果共赢,开创了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格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