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活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遵循——第32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11-30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10月22日,第32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邀请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林继富教授进行了“活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遵循”的专题讲座。这是北京学学术沙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系列讲座的第四讲。沙龙活动由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勃研究员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景春教授担任与谈人。

            

                  主讲人及主持人

             

           学术沙龙现场

    林继富教授围绕“从民间文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活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路径”等三个问题,系统的阐述了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传承对策。

    首先,林继富教授介绍了民间文学的内容以及收集整理工作。他认为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讲述、口耳相传的集体性文化生活,是民众的生活实践,是民众文学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传统,具有身份认同属性和审美价值,这种理解将民间文学从文学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中民间文学属于第一类,近百年来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强调文学性,但民间文学不仅仅是文学还是生活。民间文学记忆着祖先的生活,也记录着当代人的实践行动。因此,记录整理民间文学传统资源,活化民间文学传承实践成为当下中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走的道路。林继富教授还介绍了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历程。我们国家历来很重视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20世纪早期,北京大学以《歌谣周刊》为阵地,开始搜集和发表民间文学作品。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民间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民间文学开展了大规模的采集整理工作,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和搜集整理。从1984年开始,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到1990年,全国共搜集整理民间故事183万篇、民间歌谣320万首、民间谚语784万条。从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可以看出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005年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今我国已公布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民间文学176项,占比11.3%。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其次,林继富教授讲解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第一,传承空间压缩。民间文学的产生和流传以农村社会为主要地区,然而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攀升,这就使民间文学传承空间和接受群体越来越少。第二,语言减少。民间文学以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承,这些口头语言表现为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然而不少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逐渐消失。第三,系统性破坏。民间文学是在民众的特定生活环境中创造和传承,如节日仪式、人生礼仪、庙会等,如今民间文学的传统场域逐渐消失或者现代化,影响民间文学的传承。第四,教育娱乐方式多样性。现代传播媒介对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统提出各种挑战。第五,传承人、听众兴趣减弱。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老龄化问题,传承人出现后继无人。

    最后,林继富教授分析了活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路径。第一,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民间文学的生产、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因此,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高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中。第二,以人为本的基本遵循。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需要的产物,讲述和演唱的内容都是以民众生活为中心的记录和建构。第三,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基本遵循。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风俗习惯、区域性方言紧密融合在一起,其保护应强调区域性的“就地保护”,保护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民间文学传承的真实性、鲜活性和生活性。第四,以生活为中心的基本遵循。让民间文学在民众生活中传承发展,融入现代生活内容,要求我们注重保护民间文学的生活场域。第五,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第六,促进“合理利用”。在尊重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已有的遗产资源进行创意实践,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鼓励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改编成戏曲,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制作成动漫节目,开发以民间文学为主题的系列游戏品种,设计出创意形象和符号。

    与谈人黄景春教授认为林继富教授讲座内容丰富,并对很多方面进行了思考,取得了重大成果。林继富教授对于民间文学面临的问题是在非遗保护实践特别民间文学保护实践中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很有针对性,也很准确,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基本遵循,非常接地气,而且非常有底气,值得肯定。他认同林继富教授的很多观点,如民间文学不仅是文学还是生活文化,应该特别重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黄景春教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何对世界各国产生效应,需要我们下一步的思考。

    主持人张勃研究员总结了这次讲座。她认为林继富教授和黄景春教授都长期从事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很多共鸣。她认为今天的讲座和与谈涉及什么是民间文学、为什么要保护民间文学、怎样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在十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类非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当代复兴提供宝贵的精神力量,民间文学既是过去的,也是当代的和未来的。当下的民间文学保护应该加强宣传,将民间文学推广到青少年的生活中,对大量的民间文学故事进行筛选,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

    (文:朱永杰 李莹 图:虞思旦 审核:张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