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吴飞高工主讲“北京测绘与地名”——第53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2-05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12月2日,第53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邀请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地图技术审查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吴飞,做了题为“北京测绘与地名”的讲座,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吴坚副研究员参会与谈,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担任主持人。线上线下近260名听众参与此次活动。

主讲人吴飞高工进行主题讲座

主讲人吴飞高工

吴飞高工首先对测绘和地名两大关键词进行了阐释,指出测绘是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测+绘+地理信息”。他说,近年来测绘在空间信息的采集、表达和应用方面发展尤为迅速,比如“北京新增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分布图”“共享单车分布图”、物流快递等就是对测绘地图、地址和地名信息的运用,未来的自动驾驶也将大量用到与测绘相关的信息。吴飞高工还通过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从初创到当下的发展历程,侧面展示了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

吴飞高工认为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音、形、义、位、类”五个要素,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他还强调了地图与地名之间的关系,即地名是地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地图是表达传播地名的最直观载体和重要的流传形式。地图中的地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地图可以认识地名变迁;(2)地名可以反映地域风貌特点;(3)地名可以反映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主张;(4)地名可以反映民族情感。

最后,吴飞高工从北京测绘与地名的渊源、北京市两次地名普查实践、地名成果转化相关工作和地名普查工作总结四个方面,讨论了测绘与地名研究、管理、保护等工作的理论、实践及有关成果。他详细介绍了北京市两次地名普查工作的时代背景、内容、流程、成果及转化利用,为听众们揭开了地名保护实际工作的神秘面纱,展现了测绘工作的整体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他特别指出,第二次地名普查给北京市地名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北京市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希望未来能够完善地名管理相关法规,完善管理机构和机制,转变地名管理方式,健全地名高水平更新共享机制,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地名信息化水平,加强地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地名文化挖掘、传承和保护。

与谈人吴坚副研究员从地图与地名管理、地图与地名研究、国家地名信息库三个方面,对测绘、地图与地名做了补充讲解。他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地名工作主管部门的发展历程,提到地图和地名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我国在地图和地名管理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法律法规等,认为这些历史经验和实践成果在今天的地名管理工作中仍然发挥着作用。接着,他用生动的案例和我国在地名保护方面取得的国际认可,展现了地图与地名研究的联系。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是近年来地名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成果载体,最后吴坚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国家地名信息库”的工作模式和转型发展,展示了该数据库的强大功能以及多样的社会价值。

吴坚副研究员在与谈

 

主持人李建平研究员对沙龙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两位报告人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介绍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包括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和中国地名信息库等情况,为听众深入展示了地名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希望北京学研究所的各位同仁和线上的听众能够进一步消化、研究此次沙龙的内容。

                                                              (文:龚卉 图:安亚男  编辑:张勃 审核:张宝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