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2022年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总结暨北京学研究基地工作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2-12-31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12月23日上午,“2022年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总结暨北京学研究基地工作会”在线上召开。这是北京学研究基地和北京学高精尖学科例行召开的每年一次的工作会议,旨在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汇报明年的工作计划和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听取各位专家和学术委员的指导意见。

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白杰先生,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先生,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文魁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裴韬研究员,北京学研究基地学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张妙弟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孔军先生,北京联合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楚天教授,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四个骨干学科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设计学学科带头人,法律、图书情报、新闻与传播专硕负责人,应用文理学院有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各学科骨干教师,以及北京学研究所全体教师等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带头人张宝秀教授主持。

张宝秀教授对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北京学研究基地建设和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发展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她从学科平台建设、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对2022年北京学研究基地和高精尖学科建设情况作了总结报告,并通报了北京学高精尖学科牵头推进北京联合大学“人文北京”学科群建设,申报并获批“‘人文北京’学科群平台建设与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分类发展项目,筹备三山五园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等情况。

北京联合大学地理学科学科带头人张景秋教授、中国史学科李自典副教授、考古学科赵静芳副教授、设计学学科带头人张旗院长、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勃研究员分别代表本学科、本单位,从本年度取得的主要成绩、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方面,对围绕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张景秋教授在报告中提到,2022年地理学科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术论文发表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2021年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SCI收录论文篇数有较大幅度增长,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表了一些高水平学术论文。第一届地理学一级学硕研究生顺利毕业,就业率达100%,其中90%以上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地理学科非常吻合,其中1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并考上了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2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地理学科承办了2022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等全国性学术年会,并在主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北京学高精尖学科。未来地理学科将进一步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地理大数据、定向定量定性相结合、多元数据融合角度,形成有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和指数发布;在数字赋能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围绕虚拟仿真可视化、计算模拟和数据挖掘等领域积极开展创新应用研究。

李自典副教授在报告中提到,2022年中国史学科主编出版了《文物大医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100%通过并全部顺利毕业,研究生发表C刊论文4篇,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和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杯比赛北京市三等奖等多个奖项。2023年,中国史学科拟引进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物,进一步鼓励发表更多研究成果,争取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在科研到账经费方面有所拓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保持原有招生规模,确保研究生顺利就业,组织召开第六届研究生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与其他各学科共同协作,完善北京学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

赵静芳副教授在报告中提到,2022年考古学科在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局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框架下开展了大量合作,田野工作卓有成效,室内整理有序开展,获得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8名教师,黄可佳副教授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等荣誉,“多元实践育人、学研互促相长”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也取得巨大进展,空间得到较大拓展。在科研成果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A类和C类各4篇。在公众考古季开幕式上,结合考古发现进行动态模拟、活化历史,进行精彩展示,引起轰动。2023年,将持续推进“早期北京探源”课题,继续参与琉璃河和潞县古城发掘工作,推进有关北京考古资料整理,继续推进金陵调查与资料整理工作,完成金中都历史考古资料选编,加强大型重点项目资料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孵化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重大项目。

张旗院长在报告中提到,2022年设计学科研究重点聚焦在北京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北京乡村振兴策划设计、北京老字号品牌设计传播三个领域,取得《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北京市“百师进百村”艺术乡建设探索与实践》等标志性成果。获批立项1项国家艺术基金创作项目,服务长城文化带建设,获批多项北京市、中国文联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基金项目。张旗院长还对社会服务、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术队伍、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取得的年度成果进行了介绍。2023年,设计学科将重点围绕北京非遗蓝皮书的顶层设计、北京乡村振兴项目及其标志性成果、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设计项目、国际性学术论坛、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工作。

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勃研究员从举办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决策服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对2022年北京学研究所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在学术活动方面,举办包括“首都文化谱系构建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第24次北京学学术年会”在内的学术会议10次,北京学学术沙龙系列讲座17次,传统节日系列讲座8次,不断提升北京学的影响力。在科研成果方面,出版4部著作和1部辑刊,1部著作的俄文版纳入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发表论文29篇,其中C期刊论文10篇、报纸文章8篇。在科研服务决策方面,10项研究报告均获得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采纳和领导批示。在服务社会方面,北京学研究所教师接受媒体采访40余次,有力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首都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学研究所教师开设20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初步形成北京学课程群,积极进行微专业探索和建设,希望建设具有跨学科融合特色,“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融合、三教共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北京学微专业,组织召开基地师生见面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23年,北京学研究所将重点围绕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和研究基地建设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对标任务目标补短板,争取有更大突破,同时对学术集刊《北京学研究》和北京学学术年会形式进行创新性变革,进一步擦亮北京学的学术品牌。

在本次会议上还宣布成立了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地名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陈喜波教授介绍了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目标定位、组织架构和未来发展方向。北京地名文化研究中心将依托北京学研究基地平台,围绕北京地名研究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方向,对接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团结吸引北京市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地名爱好者,合作开展北京地名及地名学理论研究,建设成为跨学科、跨领域、开放式的高水平有特色地名理论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心将积极承担起北京地名文化研究的历史重任,承担科研项目、编制规划和标准、提供社会服务、开展学术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发表和出版论著,助力展现北京文化古都形象,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随后,各位与会专家、领导一一发言,对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和研究基地建设进行指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白杰副局长对北京地名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和支持,对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发展和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专家学术研究和政府部门工作的沟通,碰撞火花,形成合力;二是在北京城市发展研究和服务市委市政府高端决策方面应继续加强共谋、共做、共享成绩;三是明年可以聚焦中轴线申遗、金中都建都870周年、三山五园示范区建设等热点问题,牵头整合政府部门有关资源和其他学术资源,以学术成果服务城市建设。

孔繁峙局长提出明年可以聚焦的北京历史文化重点工作,比如中轴线申遗、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落实、北京考古探源工作、金中都建都870周年等。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教授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明确对标国内和国际,找准优势和差距;第二,注重成果应用情况,关注领导批示、论文引用排名、学术成果在同类研究的比较、《北京学研究》学术集刊如何进入C刊等;第三,进一步内容聚焦,手段多样,强化新技术对北京学研究的支撑作用,通过新技术对教学和研究的支撑形成理论创新、模式再造,借势和整合做一些科技重大专项;第四,建议多做一些宣传,尤其加强数字非遗方面的宣传。

裴韬研究员建议:首先,进一步凝练四个支撑学科对北京学的贡献,为下一年的验收提供更好的素材;第二,关于项目申请,须关注北京学研究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代码中的对应关系,建议未来创建一个“地方学”期刊,占据地方学理论探讨的阵地;第三,针对北京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有规划有系统性地进行研究生选题设计,形成系列成果;第四,总结时明确对标目标,突出最主要的实质进展及增量;第五,北京地名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城市文化感知方向关系非常密切,希望将来能够发展成为北京地名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机构。

文魁校长建议要加强对时代的感知,基于北京学研究基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针对首都北京在新的时代大变化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学科综合在学理上深化认识、做出回答。

李建平研究员建议: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科融入和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在研究成果方面注重抓一些能凸显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成果的有影响的论文、有特色的专著,也应该关注和推荐引起主管部门和区县领导关注的成果,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落地。二是进入后疫情时代,2023年将是北京学基地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北京学研究基地要围绕首都文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服务。三是建议北京学研究学者,一方面向东看,关注大运河文化带、通州副中心,一方面向西看,加强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深化研究,特别是和中华文明源头链接的研究。

张妙弟校长建议:首先,集中力量建设品牌。其次,突出城市性质研究或城市职能研究,尤其是加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的研究。

孔军部长提出,北京学研究应进一步凝练成果,重视宣传,通过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平台品质和影响力。

最后,张宝秀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她对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再次表示衷心感谢,认为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都高屋建瓴,非常中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为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发展和研究基地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按照专家们的指导意见,聚焦重点,促进支撑骨干学科的深度融合,彼此互鉴、彼此相帮、彼此成就,促进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交叉学科,走向融学科的高级阶段。

 

                                          (撰文:张艳 图片:安亚男 编辑:张勃  排版:虞思旦 审核:张宝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