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第二轮《走读北京》课程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1-06-09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1年6月4日,本学期《走读北京》课程进行最后一次课。根据教学计划,这次课由同学们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选课的20余名学生一一汇报了自己在《走读北京》课程上的收获和思考,展示了自己在走读过程拍摄的照片、视频和手绘图等作品,赢得了阵阵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走读北京》课程拓展了自己对于北京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了自己对北京的情感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是一门特别有特色的课程,课程激发了自己继续《走读北京》的热情。

               

《走读北京》课程汇报现场

            

同学在畅谈《走读北京》的收获

同学们汇报后,在场的授课教师刘剑刚副教授、朱永杰副研究员、郑晶副教授、张登毅博士、黄晓东博士进行了点评,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另一方面就同学们在汇报内容、形式、表现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接下来,同学们和老师们就如何更好地提升《走读北京》课程的建设水平进行了交流。

刘剑刚副教授为同学们点评

之后,张勃研究员对本轮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选修本轮《走读北京》课程的学生以一年级新生为主,体现了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一方面大家学习认真,有创新性,另一方面不少同学在作业选题以及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高光时刻”展示自己的风采等方面还缺少经验。张勃研究员感谢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走读北京》课程的大力支持,并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同学们应不仅仅跟随老师的脚步,还要有更多的观察和探索,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追求,为将来服务北京、服务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虽然《走读北京》的课程结束了,希望同学们《走读北京》的脚步不会停下;二,《走读北京》课程是师生共同建设的结果,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走读北京》课程。

张勃研究员在进行课程总结

应用文理学院于深副院长也参加了此次汇报活动,并进行讲话。于深副院长充分肯定了《走读北京》课程的成效,并分享了自己早年走读北京的经历,要求大家要多走、多思考、多贡献,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地方、首都、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青年的责任。

于深副院长在讲话

《走读北京》是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特色实践课程,是校级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它以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提升修养、陶冶情操、锤炼品格、锻炼身心为目的,以“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沟通”的北京学学科研究范式为学习视角,结合专业背景和特点,沿着北京有关文化遗产路线边行走边探访,通过访问、参观、考察、调研北京城乡文化遗产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建设区域、相关机构等各类探访目的地,在用脚去走、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体会的过程中,了解、认知、体验、欣赏、感悟北京历史、北京文化、北京故事和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

        

学院领导、授课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该课程共32个学时,每周4学时,其中第一周为理论课,第二至第七周为户外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读6条不同的线路。其中既有各专业共同的路线,也有各个专业各具特色的路线和地点。第八周为汇报交流。该课程由北京学研究所、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同开设,张勃研究员和黄晓东博士担任课程负责人,共有来自全院多个学科专业的10位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包括院长张宝秀教授,北京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永杰、成志芬,城市系副教授刘剑刚,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王春美,法律系副教授郑晶,历史文博系讲师张登毅和档案系讲师范冠艳。

(撰文:张勃  图片:虞思旦 黄晓东  编辑:虞思旦)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