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第九讲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分析燕国都城的历史地理
发布日期:2020-08-05 浏览次数: 字体:[ ]

 

7月31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举办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第九讲,这是“明北京都城建成600年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题系列讲座之三,特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唐晓峰做了题为“燕国历史地理刍议——以五都为中心”的主题讲座。还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马保春作为与谈人,一同探讨燕国的历史地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主持沙龙活动。

第九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

 

先秦时期,燕国是北京地区早期的诸侯国,燕国的发展对于北京地区的早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更完整地认识北京,唐晓峰教授根据地理形势、历史典籍和考古发现成果,对燕国历史中先后出现的五座都城的建立、变迁脉络和历史地理背景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

第一个燕国都城是西周早中期的燕都。该城址位于今天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一带。根据考订,燕都建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周成王时期,其作为都城大概延续到西周中晚期,共计130多年。这里已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出土了很多各种文物,其中包括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大中小墓葬300多座,重要的是发现了30多个车马坑,表明是贵族墓地,包括燕侯墓葬,说明这里作为都城的时间比较长。唐晓峰教授指出,召公被分封到燕国,并主持了燕都的城市规划建设。有个认识问题需要澄清一下,就是现在有人将燕都作为北京城的开端,但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燕都和北京城的中心区域处于不同的地理单元,将燕都作为北京城的源头是不正确的。真正应该被称为北京城源头的应该是西周初年周武王褒封黄帝之后的蓟国都城蓟城。西周时期的蓟城和燕都是两个城市,分别在永定河流域和拒马河流域。当时的每个诸侯国都是一个国都城市率领一片土地,蓟和燕的关系,不仅仅是两个点之间的差别,而是两个面之间的关系和差别。

第二个燕都是蓟城。史料记载,燕盛蓟微,燕国吞灭蓟国之后,将都城迁到了蓟国的都城蓟城。但是,西周时期的蓟城到底在哪里?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唐教授对蓟城位置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蓟城最有可能在永定河流域,即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这主要是基于对北京历史地理形势的考察和分析。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小平原是中原、西北、东北三大地理单元汇接的枢纽,这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更小的地理单元,可以称为小区,即面向中原的今天永定河至温榆河之间的永定河小区、面向西北的温榆河至潮白河之间的昌平小区、面向东北的泃河流域平谷小区。当时燕国迁都,首先要考虑的是不能脱离西周中原的地缘体系,需要保持与中原的密切联系,不能离开太行山东麓地带,同时应靠近原燕都所在较为发达的区域,因此综合来看,燕国之所以肯于迁都蓟城,只能是因为蓟城在属于中原背景的永定河流域小区蓟丘所在地,这里是最适合和最可能的蓟城所在区域。从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看,战国燕昭王时代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是确定无疑的。历史文献上没有看到蓟城城址曾经迁移的任何记载,所以可以认为自西周开始蓟城一直在这里。直至战国末,蓟城一直作为燕国的都城在使用。

第三个燕都是临易。燕国曾经从蓟城迁都至易水之畔的临易。唐教授重点介绍了燕国是否两次迁都的问题。根据《史记》所引《世本》记载,春秋前中期燕桓侯(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91年在位)“徙临易”,后在《水经注》中记载战国中期燕文公(公元前314年-公元前333年在位)迁都临易。唐教授认为两次迁都具有合理性。第一次是春秋时期弱小的燕国受到山戎势力挤压被迫临时迁都临易;第二次是战国时期强大的燕国重心转向南方,为了处理南方事务,在南边易水之畔增加了一个理政中心,相当于建了个副都,经营时间较长。在今天河北省容城县易水之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城址,有夯土台、城墙遗址,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等,特别是出土了带有铭文“易市”的陶器,说明这里至少是战国时期的临易城所在地。

第四个燕都是中都。燕中都不是早期文献记载的,而是北宋《太平寰宇记》和明代《大明一统志》等晚期历史文献在记述良乡之处顺带记载的,称良乡“在燕为中都”,而且记载这个城在春秋时期已有。但是,当时不应称为“中都”,因为“中都”一定是在“下都”之名出现之后才会有的名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市文物部门曾组建拒马河考古队,在良乡窦店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这里确实有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城,可以认为上述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这里曾经是燕中都。从地理形势上分析,燕中都距离战国燕的膏腴之地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州、固安、新城一带平原地区)非常近,在靠近这一最发达的经济区安排一个统治者的理政中心是合理的;此外,这里距离琉璃河不远,虽然琉璃河燕都古城被放弃了,但是那里的燕侯墓等祖先墓葬是不会被燕国人忘记的,可以推测燕中都的设置可能与照应燕侯墓地也有关系。

第五个燕都是著名的燕下都。燕下都又称武阳城,是东周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市,在河北省易县,位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燕下都高大的城墙遗址、宫殿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等至今尚存,可以看出当时这是一座繁荣发达的城市。据《水经注》记载,燕下都是战国燕昭王所建。唐教授认为《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就是附近涿州人士,其对这一地区的记载较为可信。自燕昭王建燕下都,中间经历荆轲刺秦等,至燕灭亡,燕下都前后有七八十年的发展历史。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燕下都和临易是易水之畔的两座战国城市,燕下都在易水上游靠近山地,临易在易水下游平原地区。燕下都和临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根据史料记载,燕王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8年在位)禅让王位于宰相子之,造成“子之之乱”,引起燕国内乱,齐国趁乱掠燕,把燕的很多国之重器从燕都蓟城掠至齐国。唐教授指出,临易城很有可能在上述战乱过程中被毁。后燕昭王(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79年在位)即位,经过20多年的准备,于公元前284年拜乐毅为上将军,统帅燕、楚、赵、魏、韩五国联军讨伐齐国,大败齐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仅剩即墨和莒两城未被攻克,将齐掠去的“故鼎”又搬回燕都蓟城的宫殿中,并将“蓟丘之植,植于汶篁”,把蓟丘上的植物种到了齐国去。这说明蓟城一直没有被放弃,一直是燕都所在。燕昭王时期在易水上游重新另建燕下都,功能上取代了易水下游原来的临易城。从地理形势上看,燕下都的选址更为合理,政治军事价值更高,这里不仅可以防御易水南边,还可以防御西边来自太行山以西的军事威胁。此外,燕下都和临易在政治上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燕下都曾发现带有铭文“易都”的陶器。

唐晓峰教授总结强调,历史上从来没有燕国五都并存的情况,但是有三座都城同时存在的历史,即蓟城、中都和下都的组合,这三点相连形成的轴线区域包括督亢地区是燕国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方,在太行山东麓地带,属于华夏地域。此外,战国燕末位君主燕王喜被秦国军队逼至辽东,曾短暂以襄平(今辽阳)为都。

与谈人马保春教授进行了补充说明。第一,关于董家林古城。燕国分封之初,西周王朝尚未掌控今北京的核心地区,因此分封召公奭的燕国都城先是建在了北京核心地区的南部边缘,南大门,在拒马河流域。这一地区有镇江营遗址、塔照遗址等考古遗存,文化相对比较发达,是与永定河流域、温榆河流域、潮白河流域的北京核心地区相对应的另一个区域,在西周分封燕国之前是另一股势力所在地。后来,这一燕都城址不用了,可能大石河冲毁了城市是原因之一。第二,关于蓟城。春秋战国之前的蓟城很有可能就是在今广安门一带。如果没有其他坚实的证据,还是把古蓟城城址定在这里更合适。第三,关于临易城。这里距离燕、齐两国分界比较近,乐毅伐齐的时候很有可能作为粮草集结地仍然在使用临易城。第四,关于燕中都。窦店古城出现较晚,晚于琉璃河董家林燕都古城,两城城址相距较近,窦店正南即为燕都黄土坡墓葬区,燕中都是为了保护祖先的墓葬而建,这里距离大石河不远,又躲避了大石河泛滥的威胁。为什么燕中都没有在董家林古城遗址上重建?可能与河水泛滥有关。第五,关于燕下都。燕下都的设立,可能主要是为了防御南面的中山国和后来的赵国,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在此建个都城把住燕国疆土的南大门。燕下都武阳城地处易水流域,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流经之地形成一个天然地理小单元,是燕国最南边一个重要的核心区域,这里自古就是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随后,听众们积极进行提问和交流,唐晓峰教授和马保春教授对听众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沙龙活动的最后,主持人张宝秀教授感谢唐晓峰教授和马保春教授的精彩讲座和与谈,感谢二位专家为活动进行的精心准备,同时指出北京城市之源问题需要正本清源,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力量加入到北京历史地理、北京学研究事业中来。

(文:龚卉 图:安亚男 编辑:虞思旦    审核: 张宝秀)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