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第十四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顺利举行——刘仲华研究员讲述清代圆明园理政的合法性困境
发布日期:2020-10-13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0年10月9日,第十四次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顺利举行。此次沙龙的主讲人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刘仲华研究员,主讲的话题是《游幸还是理政——清代圆明园理政的合法性困境》。北京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平研究员主持了此次沙龙,与谈人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少华博士。

刘仲华研究员从清代治理理念与御园、雍正帝在圆明园、乾隆帝在御园理政的制度化、嘉庆帝在圆明园理政的进退失据、晚清御园理政合理性危机的再现和最后的思考等六个部分,详细讲述了圆明园在清代行政运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以圆明园为中心的御园理政体系面临的争议和问题。

清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发布摄政王谕“城建都年久,地污水咸,春秋冬三季犹可居止,至于夏月溽暑难堪”,希望在京城东部营建一座新城,但由于战事未止、财政拮据,多尔衮于发布王谕的当年年底去世后,顺治叫停了这项工程。在顺治和康熙朝前期,尽管设立了南苑,但主要是方便皇室和旗人子弟练习骑射之用。真正开启居园理政的场所应当是康熙朝的畅春园。康熙在畅春园理政,一方面是出于自己养病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孝道奉养祖母的现实需要。

雍正乾隆时期,御园理政逐渐成为定制。但是,根据史料来看,清代的御园理政制度一直存在着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问题。其原因一是御园理政造成官员上朝不便、吏治纪律与关怀臣下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二是社会舆论的压力,质疑皇帝居园究竟是游幸玩乐还是理政勤务,且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与皇帝争夺皇位失败的政敌团体,也有一般的心怀不满的官员和普通民众;三是儒家传统政治观念与御园理政的冲突。因此,从雍正朝开始,皇帝就不断塑造和宣传自己勤于政务,居园与坐宫性质一致的形象和理念。到乾隆朝,圆明园的各项功能不断完善,在理政功能、性质上取得了与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同等的地位。

嘉庆时期,由于皇帝在御园理政的进退失据,圆明园理政的合法性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到道光、咸丰两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诸多影响之下,清代御园理政的合法性危机越加严重。咸丰朝时,江南道御史孟传金针对不可停驻圆明园提出了四点理由:一是经费支绌;二是皇帝不在宫中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三是皇帝在御园时臣民没有安全感;四是官员赴园当差苦不堪言。随着186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清朝的御园理政制度也走到了终点。

刘仲华研究员梳理了清代御园理政的发展历程之后,还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一是三山五园的运行成本,包括制度成本和经济成本等各方面;其二是三山五园御园理政与清代行政、政治运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中央政治运转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三是御园理政与传统政治理念的关系,即儒家政治理念、以汉地宫室为主体的政治运作模式与北方游牧民族大帐政治运作模式间的矛盾。

与谈人刘少华博士重点讨论了三山五园所体现的清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态度。他从治国思想、精英文化和民间信仰等不同方面深入分析了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与发扬。他认为,三山五园就像一个展览馆,成为清朝统治者展示自己对汉文化吸收和继承的场所,从而塑造了自己的正统地位。

最后,主持人李建平研究员认为,刘仲华研究员的报告提出了非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报告的最大特点是依据史料深入研究康熙朝开创的御园理政体制。李建平研究员还指出圆明园不仅仅毁于1860年的火劫,还遭受了之后的石劫、木劫和土劫等劫难,对于圆明园毁坏的研究也可以作为相关后续研究的一大话题。

(图文:龚卉  审核:张宝秀 张勃)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