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通讯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做客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讲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过去与未来
发布日期:2020-10-12 浏览次数: 字体:[ ]


9月25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举办的2020年云上北京学学术沙龙第十三讲,即“明北京都城建成600年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系列讲座之七圆满完成。本次学术沙龙特邀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孔繁峙先生作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过去与未来”的主题讲座,同时邀请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研究员和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北京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妙弟教授作为与谈人,共同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讲座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艳副教授主持,校内外80多人在线参加了听讲和交流。

孔繁峙局长以近期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为引言,分别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总结评价老城保护的历史视角、建国以来老城保护利用的三个阶段、老城保护的三次历史机遇、实现老城整体保护面对的问题和老城整体保护的发展趋势和任务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孔繁峙局长认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历史建筑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而北京老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在世界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北京老城的保护是一个跨世纪的历史课题。接着,孔繁峙局长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城的发展变化,认为对这种变化应该以历史的、客观的视角去分析,这需要把握三点认识:一是建国初期对北京城的改造利用方式是当时国情决定的。二是保护历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而且是贯彻始终的。三是老城保护工作曾受到过意识形态和极左观念的干扰。

孔繁峙局长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老城的保护利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至1981年,是对北京老城的改造时期。这一时期突出变化有两点,一是放弃老城的整体,保留了历史建筑的个体,二是新的城市建筑注重与古城相协调。第二阶段,1982年至2014年,建设新北京和名城保护共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全市要同时完成保护历史名城和建设新北京两大任务。第三阶段,2015年以后,是首都发展方式的战略转移阶段,是北京名城开始转向整体保护、回归传统的时期。同时,北京老城的保护也经历了三次机遇。第一次是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首先发出了保护的呼声,产生了历史城市保护的理论,提出了历史城市保护利用的方案,奠定了名城保护的历史基础。第二次是1982年北京老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化名城之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名城保护的具体规定,但是,在城市工程建设中,文化名城保护被打了折扣。第三次是2014年总书记视察北京,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阐释了保护老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终结了老城内的拆除与建设,彻底改变了老城的发展命运。

 孔繁峙局长讲到,当前北京老城的保护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怎样展现老城的完整性,怎样再现古都的传统城市特色。规划中提出的老城整体保护提供了工作思路和要求,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树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理念,如保护也是发展、文化遗产不是包袱是财富、历史城市也能建成国际大都市等理念;二是实现老城从建设向保护的转变;三是整合历史资源,重构古都传统格局。

与谈人李建平研究员从北京中轴线申遗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实情况讲起,强调了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性,必须以“老城不能再拆了”为工作的根本宗旨,保留北京老城的城市肌理和胡同格局。他还提出老城的保护要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当前的文物建筑腾退工作,不是要将老北京人赶走,而是要留住他们,留住他们承载的老北京胡同文化传统。另一位与谈人张妙弟教授非常赞同孔繁峙和李建平两位先生的观点,他也强调要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加强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还要保护老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人张艳副教授最后总结了三位专家的发言,认为北京的老城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遗憾,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现在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要把握好,不断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工作,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传承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图文:刘少华 审核:张宝秀 张勃 )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