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学研究基地网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发表论文 > 学科理论研究
[张宝秀] 地方学的设立标准和学科内涵
发布日期:2014-05-09 浏览次数: 字体:[ ]
地方学的设立标准和学科内涵 张宝秀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在我国,研究地方、地域的学问,历史悠久,古已有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地方志、地理志,已有2000多年历史,记述游历所经之地的游记、行记,历代不绝。但是,以地名学,是近百年的事情,最早在清末民初开始以地域划分经学流派,如鲁学、齐学、晋学等。上个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先后出现了地方学的“三大显学”敦煌学、徽学、藏学。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二十年,地方学研究方兴未艾,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国地方学研究态势良好  在世界范围内,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在实际建设需要推动下,各个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学科领域不断细分。而现实中的许多问题越来越明显地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研究,于是很多学科在继续深化、细分的同时走向综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关于本地的综合性地方学研究,如首尔学、东京学、伦敦学、罗马学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研究文化、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热潮随之出现。20世纪90年代,地方文化、地域文化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不少成就,各地出现了超越地方文化研究,对本地历史、文化及自然、人文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地方学学科。在现实的有力推动下,地方学及地方学研究机构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而出现。 目前,已经开展研究且人们较为熟悉的地方学已有敦煌学、藏学、徽学、北京学、鄂尔多斯学、泉州学、温州学、香港学、澳门学、台北学等近50种。有的地方学概念提出一段时间、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以后成立了以“某某学”命名的地方学研究机构,还有大量以“某某文化研究”命名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在从事地方学研究工作。这些机构有的隶属政府,有的隶属高校,还有独立设置的民间学术团体。 2005年9月15日,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牵头,同其他几个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民间组织“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如今联席会成员单位已发展到30多家。联席会多次举办全国性地方学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学研究的进展。 地方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学科是学术的分类。地方学是一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多学科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还没有独立设置的“地方学”,我们讨论其学科属性、内涵外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是必要的。但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并无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各地地方学的建立,不必设定严格的标准,不必等待学科的完全成熟,只要当地有一定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和成果,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有研究的需要,就可以开展地方学研究,在条件具备时可成立地方学研究机构。 著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就是空间变为地方的过程。地方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某一空间变为某一地方的过程,深入挖掘其地方性及这种地方性形成的过程、发展规律、地域特点和动力机制等,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地方的“未来”做出判断,从而为地方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发展等提供理论支持。 地方学的内涵与外延  从内涵上看,现代地方学是研究地方的综合性学科,把某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区域甚至国家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人文、自然要素共同构成的地域综合体进行综合性研究。与其他研究地方的单一学科相比,地方学研究的要素,都有着地方性、综合性、历史性和地域文化的视角。 从外延上看,地方学的具体研究对象,理论上包括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等。但地方学不同于地方志,不仅对地方情况进行记述,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综合体进行研究,研究某一地域各种组成要素的地方性特色、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实际上,目前各地的地方学研究领域大多侧重研究历史文化,有的只重点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 当前,各地地方学研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地方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国内外研究力量相结合,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等。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特别是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发展总体布局,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样的高度,各个领域的文化研究工作随之更加活跃,地方学学科也必将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25日“人文岭南”专刊04版)
分享到:
0

北京学研究基地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邮编)100101    电话:8610-64900109    E-mail:ldbjx@buu.edu.cn 您是第 访问者
北京学基地 地方学研究